【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总结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通过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的反对,提倡“拿来主义”,即对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不能盲目崇洋或全盘否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掌握文中主要论点及其论证方法;
3. 分析鲁迅的语言风格与讽刺手法;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二、教学内容概述
| 教学模块 | 内容说明 |
| 导入部分 | 通过提问“什么是拿来主义?”引导学生思考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态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
| 文本分析 |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定义及区别;结合历史背景,理解鲁迅写作时的社会环境。 |
| 语言特色 | 体会鲁迅杂文的犀利、讽刺与幽默风格,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词语的运用。 |
| 思想启发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
| 课堂讨论 | 组织小组讨论,围绕“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接受外来文化?”展开辩论,提升思辨能力。 |
三、教学重难点
| 项目 | 内容 |
| 重点 | 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掌握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 |
| 难点 | 如何准确把握鲁迅的讽刺与批判意味;如何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 |
四、教学方法
-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个人观点;
-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案例,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 多媒体辅助: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增强课堂生动性。
五、教学反思(教师角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过于抽象讲解,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类比;
2. 对于“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的区分,需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
3. 在讨论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避免偏激观点;
4. 可适当引入其他作家的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板书设计(简要)
```
拿来主义
——鲁迅
一、概念解析:
1. 送去主义:盲目送出去
2. 送来主义:被动接受
3. 拿来主义:有选择地吸收
二、核心观点:
坚持独立自主,批判性吸收外来文化
三、语言特色:
讽刺、犀利、形象化比喻
四、现实意义:
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心态
```
七、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2.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拿来主义”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3. 阅读鲁迅其他杂文,比较其写作风格。
八、教学评价建议
- 学生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并理解核心思想;
- 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分析“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 课堂参与度高,思维活跃,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九、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性的杂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有的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开放中保持独立,在借鉴中实现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