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夷吾举于士的士是什么意思】在《孟子·告子下》中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仲是从士人中被选拔出来的,孙叔敖是从海边被选拔出来的,百里奚是从市场上被选拔出来的。其中“士”字,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
一、
“士”在古代中国有多种含义,但在“管夷吾举于士”这一语境中,指的是有一定文化修养、参与政治事务的士人阶层。这里的“士”并非泛指士兵或普通百姓,而是指有才能、有学识、具备从政能力的人。
在春秋时期,“士”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是统治阶级中的中坚力量。因此,“举于士”意味着管仲是从这些有才能的士人中被选拔出来,担任重要职务。
二、表格说明
| 词语 | 含义 | 在文中的具体解释 |
| 管夷吾 | 即管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 | 被选拔出的杰出人才 |
| 举 | 被选拔、提拔 | 表示从某个群体中被选中 |
| 于 | 从、由 | 表示来源或出处 |
| 士 | 古代士人阶层 | 指有才能、有学识、可参与政务的人 |
三、延伸理解
“士”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 先秦时期:士是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政治参与权。
- 汉以后:士逐渐演变为读书人或知识分子的统称,如“士大夫”。
- 现代汉语中:“士”多用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女士”、“武士”。
在“管夷吾举于士”中,“士”强调的是人才的来源,即管仲是从士人中被发现并重用的,这反映了当时重视人才选拔、注重实际能力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士”在古文中常指有才德之人,尤其在政治语境中,代表了可以为国家效力的中坚力量。理解“管夷吾举于士”中的“士”,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机制以及管仲的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