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龉什么意思】“龋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了解其含义有助于理解一些古典文本的内容。以下是对“龋龉”一词的详细解释和总结。
一、词语解析
“龋龉”(qū yǔ)一词,原意是指牙齿之间的不齐或咬合不正,引申为事物之间不协调、不一致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意见不合、关系紧张,或者事物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二、词语来源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拼音 | qū yǔ |
本义 | 牙齿不齐或咬合不正 |
引申义 | 事物之间不协调、矛盾;人与人之间意见不合 |
出处 | 多见于古代文献及诗词中 |
现代使用 | 较少使用,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 |
三、例句分析
1. 《后汉书·王符传》:“人之相与,有同气之亲,而无一言之信,虽有骨肉之恩,亦如龋龉之徒。”
- 解释:人与人之间虽然有血缘关系,但缺乏信任,就像牙齿不齐一样,关系不和谐。
2. 《文心雕龙·风骨》:“情采不一,辞理成章,若能以辞为骨,以理为筋,则文章可贵矣。否则,辞浮理浅,如齿龋龉,终不可观也。”
- 解释:如果文章内容空洞,语言浮夸,就像牙齿不齐一样,难以令人满意。
四、总结
“龋龉”是一个带有形象比喻色彩的词语,最初指牙齿不整齐,后来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和谐、意见分歧,或事物之间存在矛盾。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阅读古文或文学作品时,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龋龉、意思、古文、引申义、矛盾、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