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窥园意思解释】“目不窥园”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原意是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连院子里的景色都不愿意看一眼。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读书或做事非常专注,心无旁骛。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目不窥园 |
| 出处 | 《汉书·董仲舒传》 |
| 原意 | 不看园中的景物,形容专心致志学习 |
| 现代引申义 | 形容人做事专注、不被外界干扰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称赞他人学习认真、工作投入 |
| 近义词 | 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埋头苦干 |
| 反义词 | 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分心走神 |
二、详细解释
“目不窥园”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讲述的是董仲舒在读书时非常专注,甚至长时间不出门,也不看园子里的风景。这说明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体现了极高的自律和专注力。
在现代语境中,“目不窥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非常投入,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专注力和对目标的坚持。
三、使用示例
1. 学习场景:
他每天都在图书馆里看书,目不窥园,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2. 工作场景:
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复杂,但他目不窥园,很快就完成了。
3. 生活态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像古人一样目不窥园的人越来越少。
四、成语文化意义
“目不窥园”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专注与修养的传统价值观。在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五、结语
“目不窥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保持一颗专注的心,才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