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是什么意思】“貊”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常用于古代文献或地名中。它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主要包括指代古代北方或东北部的少数民族、一种动物(如貉),以及某些地区的地名。以下是对“貊”字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字义解析
| 字 | 拼音 | 基本含义 | 出处/用法 |
| 貊 | mò | 1. 古代北方或东北部的少数民族 2. 猛兽,似狐狸 3. 地名,如“貊国” | 《说文解字》、《山海经》、《史记》等 |
二、具体解释
1. 指古代少数民族
“貊”最早见于《山海经》和《史记》,用来称呼古代居住在中国北方或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多以游牧或渔猎为生,与中原王朝有频繁的交往或冲突。例如,《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北有狄、貊之国”,说明“貊”是当时对北方民族的统称。
2. 指一种动物
在古汉语中,“貊”也指一种类似狐狸的动物,有时与“貉”混用。《说文解字》中解释:“貊,兽名。”这种动物多生活在山林中,体型较小,毛色较深。
3. 地名或国名
在历史文献中,“貊”也曾作为地名或国名出现,如“貊国”。这些地名多位于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或朝鲜半岛一带,反映了古代民族分布的多样性。
三、现代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貊”字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学术研究、古籍阅读或特定的地名中。由于其读音为“mò”,且字形较为复杂,在日常交流中几乎不常见。
四、总结
“貊”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汉字,主要含义包括:
- 古代北方或东北部的少数民族;
- 一种类似狐狸的动物;
- 历史上某地或某国的名称。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地理分布及文化背景时,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探讨“貊”字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结合《山海经》《史记》等古籍进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