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自词语解释】“兀自”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书面语中,表示“独自、自己”的意思。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物在没有他人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某种行为或状态。这个词在古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使用,但在现代口语中较为少见。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兀自 | 独自、自己;指一个人单独地、不依赖他人的状态或行为 |
二、用法与例句
用法 | 说明 | 例句 |
作副词 | 表示“独自地”、“自己地” | 他兀自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
作形容词 | 描述“独立的”、“孤立的” | 这座山兀自耸立在群峰之间。 |
用于描写状态 | 强调一种孤独或独立的状态 | 她兀自望着窗外,神情恍惚。 |
三、词语来源与演变
“兀自”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常见于唐宋时期的诗词和散文中。其本义为“突然”或“猛然”,后逐渐引申为“独自、自己”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兀自”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古雅感。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 反义词 |
自己、独自 | 一起、共同、陪伴 |
单独、孤立 | 联合、合作、伴随 |
五、总结
“兀自”是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书面表达中,强调“独自、自己”的状态或行为。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历史或正式写作中仍具有一定的表达价值。理解并正确使用“兀自”,有助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