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而逃的意思是什么?】“夺门而逃”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紧急或危险情况下,人们不顾一切地冲出门外、迅速逃离现场的情景。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带有强烈的紧张感和紧迫感,多用于描写突发事件中的慌乱场面。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夺门而逃 |
拼音 | duó mén ér táo |
出处 | 《明史·英宗后传》:“帝(英宗)与太监王诚等数人夺门而逃。” |
释义 | 在危急时刻,强行冲出门去逃跑。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紧急情况下的逃跑行为,常带有紧张、混乱的氛围。 |
近义词 | 仓皇逃窜、惊慌失措、落荒而逃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
二、成语来源
“夺门而逃”最早见于《明史·英宗后传》,讲述的是明朝皇帝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中被救出后,仓促逃离皇宫的情景。这里的“夺门”指的是强行破门而出,后来演变为形容在危急时刻不顾一切地逃跑。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描述 |
火灾现场 | 火势蔓延,人们纷纷从窗户或门口冲出,场面混乱。 |
战争时期 | 城市被攻陷,平民争相逃离,街道上一片恐慌。 |
遇险逃生 | 深夜遭遇抢劫,住户急忙从后门逃走。 |
四、总结
“夺门而逃”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强调在紧急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而快速逃离的行为。它不仅表达了动作的激烈,也反映了当时环境的紧张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使用,但在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历史背景,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