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案】《台阶》是李森祥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通过努力修建高台阶来提升家庭地位的故事。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渴望与奋斗,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现实与变迁。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及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与主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父亲坚韧不拔的精神,理解“尊严”与“奋斗”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其心理变化 | 理解“台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寄托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 提问导入:你有没有见过“台阶”?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看看“台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
-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人物是谁?他们的关系如何?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人物分析:
- 父亲:勤劳、坚韧、有尊严,但也有自卑与固执。
- 母亲:沉默、支持,代表传统家庭角色。
- 情节梳理:
- 父亲因羡慕邻居的高台阶而决定自己修建。
- 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建成高台阶,却失去了健康。
- 语言赏析:
-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如“父亲的脚印”、“汗水”等,展现人物的艰辛与执着。
4. 探讨主题(15分钟)
- 小组讨论:为什么父亲要建高台阶?他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教师引导:探讨“尊严”与“代价”的关系,思考现代社会中类似的“台阶”象征。
5.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父亲的形象与主题思想。
- 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台阶”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
《台阶》教案
┌───────────────┐
│ 人物:父亲 │
│ 情节:建台阶 │
│ 主题:尊严与奋斗 │
└───────────────┘
```
五、教学反思(教师备课用)
-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分析人物,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 部分学生对“台阶”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 可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从中获得情感上的触动与思想上的启发,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